专造汽车大脑?长安和保时捷用过都说好

(转载之汽车之家 作者:杨鹏-编辑)

梧桐车联虽然是一家成立时间并不算久的公司,但出身豪门的它可以说不亚于“四世三公”的袁本初。背靠科技巨头腾讯与汽车巨头长安带来最直观的好处就是——能在卷的不要不要的智能座舱领域和诸多动辄数十载历史的老前辈们一较高下,甚至分得一杯羹。所以,短短四年间梧桐车联不仅有不少合作项目相继落地,也定制了相当前瞻性的未来规划。

而在今年8月份,梧桐车联进行了战略升级。重新将自己定义为一家“整车级智能交互科技公司”,并且发布了交互策略脑这一概念。时隔不到3个月,他们又对交互策略脑进行了详细的规划,描绘1.0到4.0的四个不同阶段的产品形态。到底啥是交互策略脑?这个脑和我们的脑又有何不同?您随我一起去瞧瞧。

交互策略脑是个啥脑?

相较于普通科技公司动不动拽一些玄而又玄的生僻字,我倒是觉得“交互策略脑”这种简单易懂的命名方式颇有趣味。即使大多数第一次听到的人并不知道它具体指的是什么,但望文生义的理解也不难把它和智能汽车联系起来。

有了概念只能算是“我看起来有两把刷子”,怎么才能让客户和用户都相信“我真的有两把刷子”呢?在发布了交互策略脑概念之后,梧桐车联又紧接着展示了他们对未来汽车智能产品的理解和规划。

PPT上的内容过于专业生涩,我觉得大家可以这么理解:交互策略脑1.0解决的是最基础的功能性需求,目前市面上的座舱产品大多处于这一阶段。用户提出需求,车机经过条件判断提供反馈。简单,直接。

打个比方,车机可以通过更多的传感器来获取车辆、驾驶者、天气、路况等多维度信息,并结合过往的历史判断用户的喜好,最终决定是应该播放一首舒缓情绪的歌曲,还是提醒驾驶者“你已经连续驾驶三小时了,听歌不管用,停车歇会儿吧。”

至于交互策略脑4.0,梧桐车联的AI技术总监任伟表示将会是一套尽可能减少人工干预,完全由数据和算法驱动的智能座舱。它应该能够预测用户潜在的需求,同时应该主动寻求与人类的沟通。或者换句话说,它应该更像是一个“真人”。

自动驾驶技术的不断发展逐渐让人类脱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