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盟挥舞关税大棒 中国车企迎难而上?

(转载之汽车之家 作者:彭斐)

6月12日,欧盟发布声明,将于7月4日开始对来自中国的进口电动汽车加征反补贴关税。在原有10%普通进口关税之上,拟对中国比亚迪汽车加征17.4%的关税,对吉利加征20%的关税,对上汽集团加征38.1%的关税。

以上三家生产商均在欧盟正在进行的调查中被抽样。此外,欧盟还“对未配合调查的纯电动汽车 (BEV)生产商征收38.1%的关税,对遵守调查但未被“抽样”的亚洲国家汽车制造商征收21%的较低关税。“

这意味着上汽集团和其它不配合调查的企业面临的关税税率增至48.1%,其它企业的关税税率则在27.4%-31%。同时,欧盟委员会称,埃隆·马斯克的特斯拉在上海拥有一座超级工厂,特斯拉提出了申请,可能会“在最终阶段获得单独计算的关税税率”。

高达48.1%的关税的征收,势必将严重影响中国电动汽车出口。前不久,一项由德国基尔世界经济研究所发布的分析报告指出,若欧盟对中国产电动汽车征收20%的进口关税,则欧盟进口的中国产电动汽车数量将减少1/4,约12.5万辆,相关贸易损失将高达近40亿美元。以目前比例来看,相关损失或会更大。

搬起石头砸自己脚?

近两年,中国新能源车企将欧洲市场视为出口第一大区域,背后主要因为欧洲对新能源汽车的政策支持、欧洲强劲的新能源汽车市场表现,叠加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完善、规模优势明显等因素共同促进越来越多的新能源车企“出海”欧洲。根据咨询公司AlixPartners的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品牌汽车的销量占欧洲市场的4%,预计到2028年将达到7%。

2023年10月,欧盟委员会正式启动对中国产电动汽车的反补贴调查,调查预计不超过13个月。在调查启动9个月内,欧盟委员会有权采取临时救济措施,即加征临时关税。欧盟指控中国车企不公平地从国家补贴中获益,并指责中国车企向欧洲倾销过剩产品;随着中国电动汽车大举出口欧洲,市场份额不断提升,欧盟汽车工业企业受到损害。

中国商务部副部长凌激近日谈到,中方对欧方在反补贴调查中提出的指控进行“复盘”发现,欧方提出的多项“补贴”指控并不符合世贸组织规则;在欧盟和中国都有的数项补贴中,欧盟在有的领域的补贴比中方更高;值得警惕的是,欧方调查出现泛化和虚构补贴情况,在补贴认定上施行“双重标准”,中方坚决反对。

据悉,中国电动汽车的价格普遍要比欧盟生产的低20%左右。至于为何这么低,西班牙皇家埃尔卡诺研究所指出,真正原因是因为中国企业控制了从采矿到整车销售这样一整条价值链,这种价值链的集成才是中国产电动汽车便宜的真正原因。

实际上,在欧盟委员会启动反补贴调查以来,在中欧各界均引发巨大争议。海外媒体称,欧盟对中国进口电动汽车征收关税的决定可能会对欧洲车企产生深远影响,这不仅会损害它们在中国的业务,还会损害它们从中国进口的汽车。

而德国车企会在中国的损失更大。根据汇丰银行估计,德国汽车制造商非常依赖在中国的销售,其在中国的利润占其全球利润的20-23%。

大众汽车前首席执行官赫伯特·迪斯就曾在近日表示,不断升级的贸易摩擦将加剧通货膨胀,并推迟实现电气化转型的时间。

最近一段时间,欧洲的电动汽车销量增长正在放缓,包括大众集团和奔驰在内的车企都调整了各自的新电动车型发布计划。根据韩国机构SNE Research发布的数据显示,2024年前四个月,欧洲销售纯电动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合计88.1万辆,尽管同比增长8.6%,但数量在全球汽车市场占比同比减少2.4个百分点至22.4%。

此前,宝马集团CEO齐普策在财报业绩会上也表示:“欧洲的汽车工业不需要贸易保护”,对中国电动车采取额外征收关税的政策,只会“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另外,大众汽车CFO安特里茨也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