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北京车展上,博世集团针对智能出行展出了诸多本土创新及首展产品,如商用车电气化智能出行解决方案、商用车电液混合助力转向系统和氢燃料内燃机的氢气喷射系统等,博世董事会成员也针对中国市场环境做了战略分享。
问题1:中国车市价格战打得非常激烈,博世对此的策略如何?
问题2:博世的氢气内燃机低压直喷系统2025年量产,会否在中国量产?
问题3:欧洲汽车电气化放缓对于中国新能源车出口及供应商业务的影响是什么?
问题4:中国的智驾的商业化已经很成熟,博世对于成本控制和盈利的预期如何?
大家知道我的背景,我是从共轨开始与博世合作的。我们将共轨引入中国市场的时候,中国市场还没有排放法规。那时候国内的机械产品大概只需要1000到2000元,或者2000到3000元。共轨技术起初进入中国市场的时候,量很小,产品售价约几万元。当时大家质疑中国是否有共轨市场?这么贵。有人提出,中间肯定会有一个过渡产品比如机械的电控,我们叫“非典型技术路线”。当时我就直接反对,我认为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特别是中国的行业一定是对标国际和未来的大趋势,中间不可能有所谓的“非典型技术路线”。我认为自动驾驶也一样。虽然目前高阶自动驾驶很贵,但是我们很有信心把成本降下来,这也是博世的强项。但我不认为为了成本要大幅度降低算力和功能性安全。大家消费水平不同,可能去买不同价位的车型,但这不应该影响人的安全性,自动驾驶直接和安全有关。作为博世,我们一定目标做最安全、最可靠、最高阶的驾驶产品里,这也契合我们的理念 “Invented for life”科技成就生活之美。总结来说未来一定是高阶自动驾驶、高算力和个性化的。基础是一个大平台,这是博世的强项,高度安全的硬件和基础软件,客户在这个基础上可以做个性化功能。
问题5:博世如何强化智能驾驶领域的竞争优势?
越来越多的整车厂现在已经意识到,软件层面的全栈自研和维护需要付出非常大的精力和成本,从而更希望像博世这样的供应商能够给他们提供一些解决方案。在这个基础之上,他们再来做自己的一些事情,否则全部要靠他们自己研发和维护,是非常费劲的。以ADAS中间件AOS为例,Automotive Operation System(汽车操作系统),如果整车厂完全自己开发会非常费劲,但由博世提供给他们,之后再根据需求在某些软件层面做研发,无论是从维护还是兼容性角度来看都会更省力。
问题6:博世的图化智能驾驶方案有何布局?
问题7:对于中国市场增程动力的发展有何看法?
问题9:面对中国本土供应商的成本和定制化的优势,博世如何提升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