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蓬勃十年:造车新势力洗牌与突围

(转载之汽车之家 作者:彭斐)

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肇始于2009年-2012年的“十城千辆”工程,2013年,财政补贴从试点城市向全国无差别铺开,自此,新能源汽车产业开启了波澜壮阔又跌宕起伏的发展历程。

过去的十年,新能源汽车产业走过混乱、迷茫和狂热,逐渐步入富有激情的理性期,十年里,国家付出了真金白银,市场之刃也未对投机者手软,大浪淘沙始见金。筚路蓝缕已过,前行依然需要沐风栉雨。

新能源汽车蓬勃发展的十年,画就了一幅涵盖产品、技术、供应链、补能基建、智能化的宏大画卷。时值改革开放45周年,为回望也为展望,汽车之家特出品“中国新能源蓬勃十年”系列文章,本篇为系列的第四篇,着重介绍一批有互联网背景的造车新势力在智能电动化浪潮中的探索与进展。

2024年元旦,多家造车新势力先后公布2023年全年成绩单。理想汽车以37.6万辆稳拿第一,理想汽车CEO李想则表示,将在2024年挑战80万年销量、10万月销量的目标;紧随其后的蔚来汽车全年共交付新车160038辆,同比增长30.7%,在造车新势力交付排行榜中排名第二;小鹏汽车则在2023年全年共交付新车141601辆,同比增长17%,虽然年交付量略低于零跑汽车,但最近好几个月稳健增长,趋势向好。

很长一段时间,中国汽车市场的话语权掌握在一些百年跨国车企中,可时过境迁,在不到十年的时间内,中国造车新势力积极探索智能电动化的道路,不断创新产品和技术获得消费者的认可。而一度被取笑为“电动汽车三傻”的蔚小理成为了全球汽车产业一股不可忽视的新兴力量。不过,市场变幻莫测,千军万马抢过独木桥,如今有规模量产销售的也就剩下榜单中的6家,随着新能源造车赛道越来越拥挤,谁会在未来拿到“决赛门票”?

一、首批造车新势力崛起,让他给自己出出主意。黄明明听到李想的想法很吃惊,但也隐约觉得,李想应该是决定要去造车了,便当即表示,“只要你敢做,我就敢投”。

而何小鹏最早是以投资人身份参与小鹏汽车的。UC被并入阿里之后,何小鹏也先后担任阿里巴巴移动事业群总裁、阿里游戏董事长等职位。他曾多次找到阿里高层想要涉足新能源汽车但都被拒绝。2014年的一天,何小鹏找到了具有广汽背景的夏珩,当何小鹏说明来由以后,夏珩就果断带着自己的同事何涛和杨春雷一起辞职加入了何小鹏的造车计划,而这就是小鹏汽车的初创团队。

2017年,何小鹏辞去阿里职位正式回归自己的造车团队,此时这个团队才拥有了自己汽车的名字“小鹏汽车”当天,何小鹏发了一条朋友圈:“创业一轮回,苦辣酸甜咸,归来仍是少年。”

对应三家品牌推出量产车的时间顺序,理想、蔚来、小鹏汽车被网友们亲切地称为“蔚小理”。第一波造车浪潮中,面临着技术和资源不足的局限,他们只能采取"抄作业"的策略。无论是软件定义汽车、智能驾驶,还是直营模式,蔚小理都难以摆脱马斯克所定义的逻辑和框架。

不过即使赶上了市场风口,成功抄袭了作业,要真正实现量产,并在竞争中脱颖而出,依然非常艰巨。造车需要钱,创始人能融资多少钱,某种程度上间接决定了这家造车新势力能续命多久。200亿元,是李斌在2016年给出的造车门槛价,而2022年他又表示“现在没有400亿可能都干不了了”。

除了拼融资外,造车还要拼战略眼光。即便特斯拉带来很多非汽车的东西,激发中国企业创新活力,但具体如何落地,特斯拉的学徒们仍要摸着石头过河。当时,各家车企选择了不一样的差异化路径,在各自的木桶中寻找一块最长板。

李斌将蔚来的重心定义为“服务+高端品牌”,首款产品ES8定价50万-60万元,直指豪华车市场空间,后来推出ES6,在SUV市场完成用户与口碑积累;理想从小车转向家庭用车,在技术路线上选择当时不被看好的增程式电动汽车,但理想ONE的一举成功让其出圈;小鹏选择了智能化,从创始之初就致力于做“中国的自动驾驶第一”,推出的产品也被认为最像Model 3。靠着差异化的产品竞争,以及互联网的打法,这三家造车新势力跑赢了周期和大盘,爬上了山头……

除了蔚小理,在第一波造车中,不乏有一系列新品牌接连闯入,好不热闹。比较有标志性的事件是在2015年,有一个人在发布会上张开双臂,就像一个迎风昂立的大神喊出“让我们一起,为梦想窒息”。他就是当年引得市场一片哗然的贾跃亭,这位资本高手创造的乐视在2015年创下了2个月股价翻3倍的辉煌战绩,并在年底宣布将生产乐视超级汽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