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底冲量开启 经销商越卖越亏不卖更亏

(转载之汽车之家 作者:行业评论员)

2023年新年伊始,特斯拉率先宣布降价,品牌主力车型Model Y及Model 3价格创下历史新低,由此拉开了今年“价格战”的序幕;3月,雪铁龙品牌大幅降价,国内主流汽车企业陆续“参战”;进入8月,各品牌车型集中进行年中发布、迭代,“价格战”再次升温。

进入年底集中冲量的11月,比亚迪率先宣布:王朝网及海洋网旗下部分热销车型降价3000-18000元不等。据比亚迪此前披露的信息看,2023年全年销售目标为300万辆,截至10月末,其仍面临超60余万辆的销售任务。拆分至单月来看,30万辆的销售目标叠加热销车型9折左右的折扣力度足以体现出比亚迪冲击300万辆的决心。

长城汽车方面,欧拉品牌旗下闪电猫推出“限时优惠3万元”的促销政策,优惠后该车型入门版终端售价降至17.63万元。这样的降价幅度直接将品牌高端车型降至“20万元”级以内;而上市不久的长安起源A07、A05分别推出了至高3万元、1.9万元的优惠。

公开信息显示,极氪、理想、埃安、领克等品牌均陆续推出了5000-40000元不等的现金优惠和各类促销项目。

流通协会数据显示,2023年上半年,国内30万元以上级别新能源汽车市场份额约为13.5%,30万元以下车型市场份额约86.5%。无论新能源车型还是燃油车。“价格战”的主力产品区间基本围绕在8万元-30万元的刚需型家庭用车。

至此,贯穿全年的车企“价格战”,终于来到年末收官环节。留给行业明面上感慨的背后,或许存在着更深层次的思考。

价格战的“明牌”与“底牌”

中汽协统计数据显示,今年1月-10月,国内乘用车市场持续向好。期内新车产量2023.2万辆,同比增长5.5%。新车零售销量1726.7万辆,同比增长3.2%;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分别完成212.8万辆、195.8万辆,同比增长分别为79.5%及82.6%,继续刷新着各项增幅记录。一位车企工作人员曾在朋友圈中如此评价:“如此大环境下的产销数据,‘价格战’功不可没!”

诚然,价格战的热闹表象背后,国内主流车企的财务情况却出现严重分化。从已公布的10家主要乘用车企业三季度财报来看,仅比亚迪、长安汽车、江淮汽车及江铃汽车实现了营收双增长,上汽集团、长城汽车、广汽集团、东风汽车利润出现下滑;赛力斯、北汽蓝谷呈现亏损。造车新势力中的“蔚小理”三家车企中,理想期内归母净利润28.23亿元;小鹏汽车期内亏损38.87亿元;蔚来汽车暂未披露三季度财报,却传出财务端的利空消息。

“价格战”背景下,经营良好的企业似乎有了继续下去的理由。而暂处于劣势地位,也只能“被迫参与”。

明面上,车企通过价格调节,吸引目标用户购车,从而抢占市场份额,提升品牌车型的综合竞争力。此外,“售后维修、保值率、线下门店”等核心配套指标,也会随着市场占有率的提升而完善。

对于汽车厂家来说,激进的价格策略背后是对全年产销计划的集中部署。

所谓“产销计划”是车企在上年度产销的基础上对当年产销做评估。这种预估需通过有关部门的批准,一旦制定就有一定的约束力,倘若无法完成或不能充分完成,就会直接影响下一年度的生产销售。

正如文章开头所述,今年3月,车企集中爆发“竞价促销”。彼时车企降价更多是为了清理上一年度与今年第一季度产生的库存,从而回流资金,顺利实施第二季度的生产销售计划。

8月,价格战再次升温。这一时期车企正式集中实施下半年经营计划。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通过价格调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