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车出口将是2023年的重点。从数据看,2022年我国新能源汽车出口67.9万辆,同比增长1.2倍。进入2023年后,我国新能源汽车“出海”再提速,1—3月出口数量高达24.8万辆,同比增幅高达110%。由此可见,若按照这个势头,2023年新能源汽车的出口量有望突破百万大关。 不过,比亚迪执行副总裁李柯近日批评了美国的新气候法案《通胀削减法案》,认为这会提高美国消费者购买电动汽车的成本,并非常明确地表示,“美国市场不在我们目前的考虑范围之内”。
不同于美国,欧洲市场成为了香饽饽。近日,毕马威中国与毕马威欧洲成员所联合推出《中国新能源汽车筑梦欧洲》这一行业深度报告,从全球视角出发,对中国新能源汽车出口欧洲以及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相关企业在欧洲的布局进行了深入解析。
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中国车企选择欧洲出口?并且是以新能源汽车为主?与欧洲老牌车企竞争对抗,我们需要面对哪些挑战?以及进入美国市场,新能源车企到底机会大不大?发布报告期间,汽车之家与毕马威中国首席经济学家康勇,以及毕马威中国海外投资并购交易咨询主管合伙人、毕马威全球中国业务发展中心负责合伙人李瑶进入深入交流。
为何欧洲是中国新能源车企第一站?
纵观全球市场,目前欧洲是全球第二大新能源汽车市场,且率先提出于2035年禁售燃油车。毕马威认为,中国新能源汽车“出海”欧洲是中国汽车产业走向全球的重要一步。
近几年,造车新势力在国内市场获得一定知名度后,开始布局欧洲市场。2021年5月,蔚来官宣了“挪威战略”,计划两年内在欧洲交付7000辆ES6和ES8(参数|询价);同年8月,首批出口的小鹏P7在广州新沙港启航,已于10月交付;2022年,蔚来又加快步伐,宣布开始在德国、荷兰、丹麦、瑞典四国市场提供服务。此外,包括比亚迪、吉利等车企开始在匈牙利、英国等地兴建新能源巴士和乘用车厂。
不同于过去的跟跑,在新能源汽车时代,中国品牌有了同台竞技的勇气,甚至在某些方面还引领了全球。2022年,比亚迪超越了特斯拉,成为全球新能源汽车总销量排名第一的整车厂,全年销售181.6万辆。
这背后折射的是中国品牌汽车产品综合竞争实力的提升。记得2021年11月,在德国慕尼黑宝马研发中心附近,一辆带有伪装的宝马i7测试车与小鹏P7同框出现,一时间引起了汽车圈的热议。知情人士称,“这不是巧合,大概率是i7在研发中后期做竞争车对比测试,把P7列为了竞品。”
根据乘联会统计口径下的新能源汽车出口数据,2021年中国对欧洲出口量超过了新能源汽车传统出口地亚洲,占新能源汽车出口量48%。
为何欧洲成为中国新能源汽车出口的第一大区域?毕马威中国首席经济学家康勇认为,欧洲对新能源汽车的政策支持、欧洲强劲的新能源汽车市场表现,以及低碳环保的消费观念,叠加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完善、规模优势明显等因素共同促进越来越多的新能源车企“出海”欧洲。
欧洲新能源汽车市场广阔,发展潜力较大。2018-2022年,欧洲新能源汽车销量的年均增长率为58%,仅次于同期的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