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迫接招?从蔚来降价看汽车市场价格战

(转载之汽车之家 作者:陈灿)

尽管李斌曾多次表示蔚来不会降价,但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内,蔚来已经两次在价格上“动刀”了。

5月24日,全新ES6(参数|询价)上市,指导价为36.8-42.6万元,相比老款车型起售价降低1.8万元,BaaS方案后直接跌破30万元。6月12日,蔚来官方宣布调整旗下全系新车的价格及首任车主用车权益,在去除掉免费换电权益,调整质保年限、车联网流量等后,蔚来全系车型起售价降低3万元。

而两次对价格“动刀”之间则夹杂着另一件事——蔚来5月新车交付量只有6155辆,比不过理想的零头,就连哪吒、零跑这些后起之秀,5月销量也几乎是蔚来的两倍。

很明显,蔚来着急了。在中国汽车市场的这轮价格战中,蔚来终于被迫卷了进去。而这似乎只是中国汽车市场的一个缩影。随着特斯拉一次又一次的调整价格,随着秦PLUS价格正式跌至10万元以内,以及“12万元买C6”等标志性事件后,中国汽车市场的价格战就已经打响。

在汽车行业中,不乏车企高管们对价格战的批判声音。但价格战往往不是这些车企掀起的,反而为了生存,他们又不得不降价跟进。这也导致业内出现了“骂得越欢,降得越狠”现象。像蔚来这种被迫卷入价格战的现象是否有利于市场销量增长?面对头部车企的价格围剿,如果不跟进价格战,还能怎么办?

曲线应对价格战

数据显示,2023年1-5月,蔚来累计交付43854辆,虽然仍同比上涨,但确实已经淡出头部新势力行列。销量对标宝马3系的蔚来ET5并没有达到前者销量稳定破万的水平;蔚来ET7、蔚来ES7、蔚来ES8月销量均徘徊在3位数。基于蔚来第二代技术平台NT2打造的在售车型,均暂未达到各自的市场预期。

其实也不能怪蔚来高管“说大话”。秦力洪是在2022年8月的成都车展上喊出“赶超宝马3系”的,可当时的汽车市场中,蔚来ET5的最大竞争对手Model 3起售价为27.99万元,而在随后的2022年10月,2023年1月,这款车型入门款价格相继进行两轮降价,如今的起售价已来到23.19万元,相比当时降了4.8万元。在这两相对比之下,此前32.8万元起售,即便BaaS后也要25.8万元起售的蔚来ET5确实吃亏。

还有老款蔚来ES6/EC6。面对2022年10月、2023年1月连降两轮的,起售价低至26.39万的Model Y,尽管面向消费群体有所差异,可终究会被抢夺走部分市场。

2023上海车展前夕,面对4月份“过去一年以来的月交付量新低”的成绩单,李斌把暂时的困难归结于产品切换——销量支柱蔚来ES6换代在即。面对外界的质疑,他表示今年9月才是检验二代平台产品矩阵销量的最佳时机。“如果接下来每个月销量还是1万辆的话,我就得和秦力洪找工作去了”。

『蔚来ES6』

所以在业内看来,全新蔚来ES6堪称蔚来的“背水一战”。为了更好的唤醒市场表现,这款车型调整了部分配置,比如取消空气悬架,其起售价也下调至36.8万元。而本次的售价/权益调整,则更像是蔚来唤醒市场的新一轮冲锋号。虽然是在业内价格战背景下的被迫接招,但蔚来的应对方法颇为巧妙。

首先是价格优势凸显。以蔚来ET5为例,权益调整后,蔚来ET5售价29.8万元, BaaS电方案后价格达到22.8万元,低于Model 3的23.19-33.19万元售价。全新蔚来ES6起售价则降低至33.8万元,BaaS方案后26.8万元起售,与26.39万元的Model Y 后驱版处于同一价格区间。其次,这并非是单纯的降价,而是调整换电权益后的综合价格调整,对于单车毛利影响较低。

第三就是对待老用户的态度。按照蔚来此前的政策,老用户在复购蔚来新产品时,可将老车型上的权益转移至新车型上。所以虽然这波蔚来取消了免费换电权益,但老车主在增换购新车时仍然可以享受上述权益。

针对这批用户,蔚来宣布他们自由选择,将原有的权益可以转移到新车上,或者选择放弃部分权益来抵扣购车款,如果放弃每月4次或6次免费换电,可以在新价格上减3万元;如果放弃不限次终身换电,则可在新价格上减5万元。这样一来,也可以在跟进价格战的同时免除“背刺老车主”的骂名。

但在汽车行业中,不少车企,尤其是主要面向入门级市场的车企并没有像蔚来这么大的选择空间。面对同行的价格挤压和生存压力,他们往往只有被迫降价,接招的同时也在挤压其他没降价的车企,颇有些“为虎作伥”的架势,从而形成行业内恶性循环。但问题是,大家接二连三的“攀比式降价”,真的能让销量变好吗?

“价格战”对销量提升有多大作用?

从年初特斯拉挥下“直降4.8万”的价格屠刀,再到3月份东风系掀桌式的促销狂欢。汽车行业的“价格战”可谓是愈演愈烈。尽管不少车企口口声声说要打“价值战”,但身体却诚实得很,纷纷加入了“价格战”行列。

新能源从传统时代进入到战国时代,淘汰赛已经开始。油车与电车之间也在发生着激烈的交锋,这从近一两年新能源车企宣扬的“油电同价”也能看出来。与此同时,中国品牌与传统海外品牌也在50%的市占率线上持续拉锯。

这也不难理解车企要加入这场无声战争的缘由,提升销量,保住份额。不过问题是,降价真的能带来销量的提升吗?也许现在还要打上一个问号。

据汽车之家大数据统计显示,在特斯拉与东风雪铁龙两家车企发布大幅降价的消息后,确实在短期内聚敛了不少人气,关注人数也瞬间飙升。但随着加入到“价格战”的车企逐渐增多,终端市场价格过于动荡,反而引发了消费者观望的情绪,关注人数随之回落。

“降价可能不会带来销量,但可以打击对手。”不久前,理想汽车CEO李想曾在采访中说道。最让他感慨的是,头部的两家车企都能打价格战,这在其他行业是看不到的。

特斯拉不用多说,降价很直接,说降就降,一点招呼也不打,纯粹地“不讲武德”。而比亚迪则是双管齐下,除了采取“直接降价”的手段之外,还用推新车的方式变相降价。另外,在传统燃油车市场,降价促销也成了家常便饭,5-10万的降幅已成常态。

但相比于降价的热闹,市场销量上却并没表现得有多火热。据乘联会最新零售销量数据统计,1-5月份,国内狭义乘用车市场累计销量763.2万辆,同比增长仅有4.2%。

尽管账面数据有所增长,但考虑到去年同期的低基数影响,实际增幅可想而知,只有30万辆左右的增量。要知道比亚迪一家企业,1-5月的增长量就达到了42万辆。很显然,对于大部分车企来说,“价格战”并没有带来显著的销量增长,反而加剧了企业之间的内卷。

而这种内卷给主机厂的除了生存压力,更是生死考验。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奇瑞汽车营销公司总经理、捷途汽车总经理李学用认为,昨天的手机行业就是今天的汽车行业。他用手机行业近10年的发展进行类比,并做出推测:“头部效应越来越明显,最多到2025年,中国月销过万的企业可能只有8-10家。”

不降价又该怎么办?

讲起道理,车企大佬们其实都很明白。大家都知道价格战会对品牌产生负面影响,更加不利于正常运营,容易实现恶性循环,正如长城汽车CGO李瑞峰说的那样:“企业在豪情万丈地提出这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