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评|下半场竞争 宁德时代开启超充时代

(转载之汽车之家 作者:行业评论员)

我国新能源汽车的发展速度,早已超出了人们的预期。2017年《汽车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中提到,我国新能源汽车市场将在2025年实现销量占总销量的比例达到20%以上。但若以去年的发展数据来看,上述目标已经提前3年实现。今年1-7月,新能源汽车市场占有率进一步达到29%,甚至在某些月份一度超越30%大关。

成绩固然明显,但新能源汽车市场在发展的同时也暴露出一些隐忧,比如纯电动车型增速放缓,增长动力变弱等。而站在这一现象背后的,则是电动汽车老生常谈的话题——焦虑。不管是里程焦虑还是补能焦虑,都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新能源,尤其是纯电动汽车的进一步发展。而为了让新能源汽车迈向主流,业界也在不断探索超充、换电等补能手段,希望能打消用户焦虑。但往往容易被人忽略的是,动力电池才是这场“焦虑革命”的重中之重。

8月16日,宁德时代发布全球首款采用磷酸铁锂材料并可实现大规模量产的4C超充电池——神行超充电池,实现了“充电10分钟,续航400公里”的超快充速度,并达到700公里以上的续航里程,极大缓解用户补能焦虑,全面开启新能源车的超充时代。而这,似乎才是促使新能源车真正和燃油车抢夺市场,破除发展体量门槛的基石所在。

成绩与挑战

在2023年7月3日当天,随着某品牌车型下线,中国汽车工业历史上的一座里程碑也正式诞生——中国新能源汽车产量达成2000万辆。从1992年第一辆新能源汽车下线开始到2000万辆累计产量达成,中国只用了31年时间,成绩无疑是辉煌的。

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公布的数据,2023年1-7月,我国新能源汽车国内销量达到389万辆,同比增长32.5%。在如今的市场环境中还能取得两位数增长,新能源汽车市场的活力也无疑是值得肯定的。

相对于传统燃油车,电动汽车的确有不少优势,例如性能好、静谧性强、出行成本低等。但不可否认的是,在其发展过程中,还有不少挑战需要面对。单就用户而言,补能一直是他们选择电动汽车的一大顾虑,毕竟谁也不想在旅途中把时间都浪费在充电上。

为了解决用户补能上的焦虑,充电基础设施进入爆发式增长阶段。但一个明显的事实是,尽管充电桩增多了,但用户的“充电焦虑”依然没有得到彻底解决。这其中涉及到多方面问题,例如公共充电设施量不足且分布不均,尤其高速充电场景下用户充电焦虑严重,高速充电桩量在全国公共充电桩总量占比不足2%。

汽车之家研究院对此进行过专门的调研。数据显示,用户对于排队充电的容忍度很低,超6成用户只要遇到排队就会另寻其他站点,3成用户会选择排队3辆车以内继续排队。

另外,超5成用户对“充电时长”的不满意点为充电时间长,期望完善快充充电桩布局来缓解目前充电慢的困扰。调研还显示,换电用户中仍然有超70%的用户期望使用快充改善补能焦虑,换电体验仍待提高。

为应对以上挑战,更多的车企、供应链企业开始在超充技术上狠下功夫,超充能力成为各大的车企的主要宣传点,同时也成为衡量车辆性能的关键指标。可以想象,超充普及之后,市场无疑会迎来巨变。最显而易见的是在用户端,补能焦虑将大幅缓解,同时可以有效促进电动汽车的推广。

超充普及,市场迎来巨变?

在产品侧,超充的诞生也给续航军备竞赛吹响了中场休息哨声。众所周知,动力电池作为新能源汽车的心脏,占整车的成本比例颇高。而有了超充的存在,车企可以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产品定义的其他方面,而不是简单粗暴地在电池容量、续航方面进行加码。

与此同时,因为“补能焦虑”的存在,近两年新能源汽车市场也呈现出另一种形态,纯电动车市场的增速在放缓,混动市场却迎来快速发展期。据乘联会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纯电动车零售量为209万辆,同比增长9.8%,PHE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