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汽车市场越来越卷的当下,企业为了追求差异化,在座舱上下足了功夫,提供各式各样的场景,以及酷炫的功能。智能座舱到底如何定义?每家企业解读不同,延锋国际首席执行官陆凯的答案是,“不能把智能这件事‘物化’太严重,既然它为人服务,安全是1,其余为0,没有这个1,将变得毫无意义。”
作为一家提供智能座舱一揽子解决方案的中国零部件企业,延锋开发场景,也承担了该场景下的安全责任。近日,延锋发布了面向未来移动出行的突破性座椅集成安全技术。该技术汇集了一揽子座椅集成安全方案,由多个创新部件形成一整套安全措施,可有效降低大角度躺倒正向坐姿下碰撞产生的伤害。
正如清华大学车辆与运载学院周青教授所言,“未来自动驾驶车辆可以没有油门踏板、没有方向盘、没有司机,但一定要有安全保护装置,而其中重点是座椅。”
■历经三年开发为难题找到答案
零重力座椅对于消费者而言,早已不是什么新鲜概念,近年来其已在部分车型上量产。比如,智己LS7(参数|询价)在启动零重力模式或平躺模式时,前排的副驾驶会自动折叠并前移,为零重力浮感座椅上的乘客腾出较大的腿部空间,躺上去的舒适度非常高。
『智己LS7零重力座椅』
相比传统座椅,零重力座椅靠背需要大角度躺倒调节,以及座椅移动轨迹,如旋转、长距离滑动等,都与传统座舱存在很大差异。座椅在座舱内的灵活度越来越大,所有乘员都可能以不同坐姿,或躺倒、或转身,坐在同一辆车内。
由于当前的约束系统都是基于直立坐姿开发的,当不处于直立坐姿或相近坐姿时,传统的PAB及B柱上的安全带提供的保护不那么有效。交通事故的伤害统计也表明,传统安全约束系统对乘员无法提供有效的保护。
“以前座椅都能躺倒,安全法规后面有一块阴影,只是大家不提,而且也没有解决方案。”延锋国际首席技术官、技术中心总经理倪嘉文称,“如果只看场景,没有安全保护,这是不长久的。如果说,延锋创造了各种智能座舱场景,我们就应该对场景下的安全负责任。这也是为何延锋耗费三年时间来研究这一课题。”
『左为延锋国际首席技术官、技术中心总经理倪嘉文;右为延锋国际首席执行官陆凯』
自2020年起,延锋就开始研究满足未来出行需求的安全解决方案,试图为这一日益凸显的行业难题找到答案。历经3年开发,延锋在大角度躺倒正向坐姿状态下的碰撞保护取得了重大进展,并获得60多项相关发明专利。
据悉,方案汇集了Pre-Crash座椅快速回复、座椅随动机构